作者:赵心放股市配资
曹植的“七步成诗”,是《三国演义》的精彩故事之一。
曹操病逝后,曹丕继承了魏王之位,积极准备篡汉登基。深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他,十分忌惮兄弟曹植的才华。在父亲曹操生前,两兄弟为争夺世子之位就明争暗斗不休,虽然最终曹丕占了上风,但曹植人还在心不死哦,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惹事生事。因此,曹丕一直打算找个什么理由把曹植送去和老爸早早见面。
这故事说来话长,笔者从建安文学,也称建安风骨说起。建安文学是汉献帝建安年代至魏国建立之初时期的文学,后世将这段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。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、建安七子和蔡琰等。建安作家们用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,这个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一个高潮。
曹氏父子不仅是建安文学的主力,而且还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。鉴于当时的情况,当爹的曹操深谋远虑,不立马废汉称帝,使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,逐步摄取朝廷权力,为其后代篡汉称帝打下基础。
建安五年(200年),在官渡之战中,曹军以弱胜强,击溃袁绍军主力,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。曹操把总部迁到邺城之后,曹丕和曹两兄弟就悄然开始角逐世子,也就是继承人的地位了。“邺下文人集团”中的部分人,各自参加了曹丕和曹植的嫡位之争。
最初看起来,曹植更受曹操喜爱一些。但是曹植有着致命的弱点,那就是比较放纵自己,不像曹丕那样谨慎小心,会想出各种办法去讨父亲的欢心。
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关羽从荆州南郡出兵,将曹仁围困于樊城。在曹仁被围困之初,曹操本来打算任命曹植为将军,带兵前去解围。这本是一个可遇不可求,用来表现自己才干的绝好机会,但曹植竟然在这时候喝得大醉,没办法接受命令,曹操只好另打主意。于禁和庞德率领七支精兵救援,因连日暴雨导致被淹。关羽乘机进攻,重创曹军,庞德拒降被杀,于禁选择投降。关羽威震华夏。
作为曹魏阵营重要成员之一的曹植,本应对当前敌我双方的军事行动有所了解,并作好随时接受父王行动命令的准备。但恰恰相反,不仅漠不关心战事,自己还仍去寻欢作乐,活生生的贻误了军机。怒气难消的曹操,后来杀掉了支持曹植的谋士杨修,说起来杨修是自触霉头,仔细分析,肯定与“恨铁不成钢”的曹植有关。曹丕被立为世子后,曹植就全面败退,只能俯首称臣了。
曹丕登基称帝后,封曹植为陈王,但对他这位兄弟始终非常提防,多次变换他的封地,还派使者密切监视他的行动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七步成诗”故事,就发生在有次曹植去面见曹丕的时候。
要说“七步成诗”是发生在曹魏两个重要人物之间的大事,但奇怪的是《三国志》却没有记载。众所周知,《三国志》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,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、蜀汉、东吴的纪传体断代史,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“前四史”之一。
追根溯源,笔者管见“七步成诗”来源于《世说新语》。
《世说新语》是南朝刘宋时期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,系笔记体小说类型,它以“段子集”的方式写成,记载的从汉魏至东晋期间士族名人的趣闻逸事,好比现代社会的说评书的内容。
《世说新语》和《三国演义》中都有七步诗,但两首七步诗有些不同,原诗从略,笔者试用现代散文释意:煮豆子用来做羹,过滤豆子后留下豆汁。豆茎在锅下燃烧,豆子在锅中哭泣。豆子和豆茎本是同根而生,为何要如此急迫地相互煎熬?两本书的七步诗比较,毫无疑问诗意肯定一样,但感觉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七步诗,经过专业人士加工,文字更精练,读起来朗朗上口,做到了通俗化大众化。
《三国演义》是历代世人皆知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,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。笔者臆测,罗贯中老先生是个写小训的高手,在创作《三国演义》中,除主要参考《世说新语》外,还参考了当时流行于世的一些野史笔记等,写出了七步诗的故事。
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《三国演义》,是清代人毛宗岗依据明代版本加以修订而成的。由于毛本流传已久,文字亦有许多优点,较便于一般大众阅读。因此成为最为通行的版本,尽管毛本亦有一些缺失,但是仍不减其影响力。想来,完善七步诗的故事,毛老先生也是尽了绵薄之力的。
笔者臆测,曹丕和曹植两兄弟都是文学大家,相见交谈时,难免不引经据典,吟诵诗词,生成出很大的想像发挥空间,当然就成了后代文人编故事的好素材。
【作者简介】作者赵心放,笔名赵式,重庆市南岸区人。
顺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